槲蕨

 槲蕨屬水龍骨科,為著生或岩生型蕨類,喜歡著生在樹上,其匍匐狀的莖會往上生長。

 著生或岩生型的蕨類,由於生長環境較缺乏水份及養份,因此都會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機制以便對抗艱困的環境。槲蕨的葉片有兩種,一般葉較長,為一回羽狀深裂;腐植質收集葉為一回羽狀深裂,初生時為綠色,之後漸漸變為褐色,看起來有點像枯葉,其實它可是活生生的葉子,可用來收集水份及枯葉、昆蟲屍體等腐植質以增加養份。另外,其一般葉的基部具有關節,當遇長期乾旱,一般葉就會掉落以減少水份的散失,此時植株就靠腐植質收集葉來維持生命了。
槲蕨
槲蕨
(2014.10.31 石門水庫溪洲公園)

槲蕨的個蕨資料:
學名:Aglaomorpha fortunei (Kunze ex Mett.) Hovenkamp & S.Linds.
分類:水龍骨科\連珠蕨屬
生長環境:低海拔至中海拔林緣地區之樹幹或岩壁上
頻度:★★★★
生長習性:地生
根莖:長橫走莖,有褐色之披針形鱗片
葉柄:一般葉葉柄長約5公分,基部具有關節
葉片:疏生,具有一般葉及腐植質收集葉
  一般葉:三角狀披針形,一回羽狀深裂,長可達40公分,寬可達8公分,基部以下具翅
  腐植質收集葉:卵形,一回羽狀分裂,長可達10公分,寬可達8公分,最初為綠色,但很快會變為褐色
葉脈:網狀,有些網眼內有游離小脈
孢子囊群:圓形,著生於裂片中脈與與葉緣之間
觀察特徵
  具有一般葉及腐植質收集葉
  腐植質收集葉最初為綠色,之後變為褐色


 槲蕨喜歡著生在樹幹上,綠色為一般葉,褐色為腐植質收葉。在陽光照耀下,槲蕨的一般葉顯得格外翠綠。
槲蕨
槲蕨
(2014.10.31 石門水庫溪洲公園)

 台北市士林區芝山公園的一顆老樟樹,上面長滿了槲蕨及杯狀蓋骨碎補。
槲蕨及杯狀蓋骨碎補
槲蕨及杯狀蓋骨碎補
(2016.7.13 台北市芝山公園)

 台北植物園的植物名人園內,在洗手間旁邊的這顆楓香樹上也長滿了槲蕨。
槲蕨
槲蕨
(2018.1.11 台北植物園)

槲蕨
槲蕨
(2018.1.11 台北植物園)

 槲蕨的葉有兩型,一般葉三角狀披針形,一回羽狀深裂,長可達40公分,寬可達8公分,基部以下具翅。其葉柄基部具有關節,當遇長期乾旱,葉片會脫落以減少水份的散失,關節為大部分水龍科蕨類具有的構造。
槲蕨
槲蕨
2014.10.31 石門水庫溪洲公園)

 腐植質收集葉卵形,一回羽狀分裂,長可達10公分,寬可達8公分,最初為綠色,但很快會變為褐色,可用來收集枯葉、昆蟲屍體等腐植質以增加養份。
槲蕨的腐植質收集葉
槲蕨的腐植質收集葉
(2016.7.4 台北植物園)

槲蕨的腐植質收集葉
槲蕨的腐植質收集葉
2014.10.31 石門水庫溪洲公園)

 腐質植收集葉最初為綠色,但很快會變為褐色,看起來像枯掉的葉片。
槲蕨的腐植質收集葉
槲蕨的腐植質收集葉
2016.2.13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腐植質收集葉有相當明顯的網狀葉脈,有些網眼內具有游離小脈。
槲蕨的腐植物收集葉正面
槲蕨的腐植物收集葉正面
(2016.2.13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槲蕨的腐植物收集葉背面
槲蕨的腐植物收集葉背面
2016.2.13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一般葉的葉脈為網狀,有些網眼內會有游離小脈。
槲蕨一般葉的網狀葉脈
槲蕨一般葉的網狀葉脈
2016.2.13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槲蕨一般葉的網狀葉脈
槲蕨一般葉的網狀葉脈
(2016.7.4 台北植物園)

 孢子囊群圓形,著生於一般葉的裂片中脈與葉緣之間,沒有孢膜保護。
槲蕨的孢子囊群
槲蕨的孢子囊群
(2016.7.13 台北市芝山公園)

槲蕨的孢子囊群
槲蕨的孢子囊群
(2016.7.4 台北植物園)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